Dogecoin - An open-source peer-to-peer digital currency (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坚持标准、机制、数智、项目“四位一体”,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能源清洁、产业绿色、治理协同、环境清丽的绿色发展体系,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走在全国前列,打造生态良好型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全国标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双赢。到2024年底,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以下简称四项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省定任务,八大新兴产业链营收占规上比重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23%。到2025年底,四项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全面完成“十四五”既定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25%。到2026年底,减污降碳协同“四梁八柱”基本构建,碳排放强度下降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减污降碳协同指数位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26%,所有区县通过省级减污降碳试点验收,形成20个以上减污降碳典型案例。
1.加强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新增VOCs排放量区域削减替代规定,启动全市机械涂装、化工、化纤、木业及漆包线等五大行业VOCs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业涂装企业全面推行使用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迭代升级VOCs“绿岛”治理模式,健全完善废活性炭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家具、包装印刷等行业低效VOCs处理设施提升工程。全面完成钢铁、水泥行业及锅炉超低排放改造。试点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推进全市开发区(园区)开展新一轮园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到2026年底,全市重点企业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实现“应替尽替”,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实现“清新园区”全覆盖。(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以下任务均需各区县政府〈含南太湖新区、长合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加强污水处理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推动工业企业和园区废水循环利用,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广建设智慧水务管理系统,开展全过程智能调控与优化,积极布局智能微电网、新型储能设施,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稳定性。开展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运维一体化管理,探索推动杨家埠、新市北、康山污水处理厂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应用。研究推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分区处理,支持依法依规将上游生产企业可生化性强的废水作为下游污水处理厂碳源补充。建立全口径水污染排放清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有效管控入河湖污染物排放。到2026年底,全市72个乡镇(街道)全部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巩固提升工作。(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
3.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深入推动建材、铅蓄电池、锂电池等特色行业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提升竹木业废弃物、化纤行业废丝综合利用水平,建设锂电池行业NMP资源化利用收储运网络。建立健全建筑渣土和污染土壤资源化利用和消纳体系,大力发展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废弃物在水泥、新墙材等行业的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并实施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工业废盐综合利用等试点项目。因地制宜推广“以竹代塑”,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到2026年底,全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和废盐等危废资源化利用项目处置能力满足全市需求,危废填埋比控制在5%以内,“无废城市”建设通过国家验收,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8%。(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
2.推进重点行业提质增效低碳发展。聚焦八个重点行业,制定落实“一业一策”方案,加快健康座椅、家装木业、时尚童装、纺织面料4个行业扶优扶强;推动印染、水泥、铸造、墙材4个行业提标提效。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推行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产业链、绿色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纺织行业大力研发生物纺织染整技术,推行生物酶前处理、小浴比缸染、纱线无聚乙烯醇上浆织造、再生纤维素纤维原料绿色制浆、针织面料平幅节水染色、涤纶织物少水连续式染色等技术和装备改造。造纸行业推进造纸污泥等废料以及污水厌氧处理甲烷产物回收利用。推广应用喷水织造废水回用、印染废水分质处理、膜法过滤水处理等废水资源化技术。到2026年,印染行业中水重复利用率达50%,喷水织造行业中水回用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3.加快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大新能源船舶应用,加快纯电动货运船舶商业化运营,推广使用新能源船舶运输煤炭、水泥熟料等大宗干散货物,探索构建新能源船舶运输示范航线。加快公转水、公转铁进程,建成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湖州段)。加快推进低碳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加强岸电设施建设利用,新建码头全部同步建设岸电设施,开展船舶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推行新能源汽车通行便利、停车优惠政策,加快新能源汽车更新和推广。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推进老旧车船淘汰。依法对高污染机动车辆开展通行管控。到2026年底,力争港口岸电设施数量达到530套以上,内河客运船舶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比例达到78%,年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数量占比力争达到20%。(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交通集团)
5.推进农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深化农作制度创新,全面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加大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完善长效运维监管体系,加快打造美丽田园。深化“循环种养”模式,推动畜牧养殖向高标准、低排放、高效益集约模式转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大力推广“桑基鱼塘”“农光互补”等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整合系统生态资源,加快建立种养循环体系,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一批生态低碳农场样板。到2026年底,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3%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离田率达到3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6.统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湿地公园提质增效,赋石水库创成省级湿地公园。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准入负面清单要求。实施湿地面积总量管控,严管建设开发侵占自然湿地。实施“源头—流域—湖泊”全流域生态修复。高水平建设“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工程,打造“水下森林”生态系统。强化河湖岸线保护修复。全面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和绿化。探索建立碳汇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依托绿色交易运营中心,开展林业碳汇、湿地碳汇、茶园碳汇收储和交易。推动金融机构升级碳汇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减污降碳专项贷,引导企业参与购碳。到2026年底,累计建成60个“水韵湖城”生态修复项目,水生态修复200万平方米,建成“水下森林”50个、省级美丽河湖20条(个)、水美乡镇20个,开展废弃矿山修复33座。(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政府办公室〈金融口〉、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人民银行湖州市分行、湖州金融监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