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gecoin - An open-source peer-to-peer digital currency (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这是流传在镇巴苏区的一首民歌,表达了翻身农民对红军分田分地的感激之情,抒发了穷苦人与红军的鱼水之情。旧社会,镇巴是川陕边最贫困的地方,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盖因不合理的土地制度:90%的土地集中在10%的地主官僚豪强手中,90%的农民只有不到10%的土地。土地是基础性生产资料,没有土地就意味着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劳动的依凭,更不可能产生经济上的救助。没有土地的广大农民,只能依附于地主官僚豪强,做长工、佃农、自耕农,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红四方面军到达镇巴后向老百姓宣传的第一句话就是:“乡亲们,我们是穷人的队伍!”第二句话是:“我们来打土豪分田地,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的!”就凭这两句话,点燃了穷苦人心中的希望,开始发动群众分田分地,建立红色苏区。
红四方面军刚进入川陕边地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军区政治部就颁发《关于土地问题的布告》,号召工农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在领导下配合红军彻底改革封建土地私人占有制;1933年2月又发布《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关于土地改革的布告》,明确川陕苏区土地分配的办法:以自然村为单位,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同时规定:“苏区土地不准买卖”。1933年6月,川陕省委召开第二次党代会讨论通过《斗争纲领》,提出:“坚决巩固川陕苏区,赤区一寸土地也不让敌人侵占”“迅速分配土地,推广耕种,赤区一寸土地不要荒废”“两月内集中三万石粮食,最近完成五千石到一万石,建立适中粮站”“严格改造苏维埃工作,要坚决把这次与田匪斗争受到打击不投降、不消极的工农分子,由群众选出来负责”。
据此,各乡苏、村苏按“划阶层、清田亩、留公田、插签亮界”四个工作步骤,以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五个标准划分阶层。完成阶级划分后,以村队为单位,清查田亩,核定产量,确定分配方案。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田多地少的地方,逐块登记水田,按近三年背谷核定产量,依据家庭人口和劳力状况分配,旱地一般由农户选种;对于地多田少的地方,主要依据旱地产量和面积进行分配。在土地分配之前,预留红军公田。各乡村苏都要在原有学产、庙产抽留或在乡村苏范围内抽留一定数量的田地,作为红军公田,由村苏组织代耕队耕种,也可以确定劳力强的贫困户耕种,收成按“四六分成”(即红军四成,耕种者六成),收益交公,运往作战前线个乡中,除长岭、关门垭、蒿坪寺外,其余22个乡都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全县共计打土豪192户,没收田地18665亩、房屋1000余间、布匹162匹、耳山200亩,有1500户贫雇农分得土地和劳动工具,有300余户有了定居之所;没收地主口粮之外的余粮79万斤,除红军、游击队和苏维埃政府留用部分外,剩余部分分给了无粮群众。